日前從中國醫學科學院醫藥生物技術研究所獲悉,采用基因工程技術研制的我國一類化學新藥候選物、新型大環內酯類抗生素--必特霉素,已完成Ⅲ期臨床試驗,并獲得3項國家發明專利。該研究負責人、中國醫學科學院醫藥生物技術研究所王以光教授介紹說,這是目前為止世界上第一個采用基因工程技術研制成功的雜合抗生素類化學新藥候選物。以目前療效公認的同類抗生素阿奇霉素作為對照進行的雙盲試驗顯示,兩者有效性無差異,不良反應率類同,表明必特霉素有良好的臨床治療效果及安全性。
據專家介紹,目前臨床使用的抗感染藥物中約半數是以微生物產物為原料加工制成的。早期的青霉素等抗生素為天然微生物直接發酵的產物。其后,隨著化學合成工藝的發展,人們在原有抗生素的基礎上進行化學改造,合成了藥效更好、抗菌譜更廣泛的半合成抗生素,如阿奇霉素就是以紅霉素為原材料經化學合成產生的衍生物。然而,化學合成反應過程中所產生的中間體造成的環境污染,帶來更多需要應對的問題;同時,有些藥物結構改造難以通過常規化學合成完成。自上世紀70年代開始,基因工程技術的發展使人類有可能通過基因操作對微生物基因組進行改造。從那以后,借助基因操作技術改造微生物染色體,使其能夠直接產生人類需要的療效更好、毒性更低的"非天然"的天然化學藥物,就成為高端生物技術藥物的研究熱點。
中國醫學科學院醫藥生物技術研究所所長蔣建東認為,必特霉素臨床試驗的成功表明,我國已初步建立了一套用組合生物合成基因工程菌產生雜合抗生素類化學藥物的實用化技術,使我國在利用基因工程技術創制有實用價值的抗生素類化學新藥方面走在了世界前沿,同時為今后利用基因重組技術研發新型抗生素類化學藥物奠定了基礎。
|